宋军伟:青年学者扎根汕医筑梦医路|医教向汕·追光者⑩
人才兴则事业兴,人才强则学科强。近年来,汕头大学医学院全方位融入广东省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行动,依托人才“双百工程”,构建起完备的人才工作体系,吸引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加入这个大家庭。宋军伟,便是这片医学沃土上迅速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。
人才兴则事业兴,人才强则学科强。近年来,汕头大学医学院全方位融入广东省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行动,依托人才“双百工程”,构建起完备的人才工作体系,吸引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加入这个大家庭。宋军伟,便是这片医学沃土上迅速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。
“历时 7 个月,我的 C 刊终于录用了!” 一位大学教授、博导兼期刊审稿人在朋友圈分享喜讯时,配图里的录用通知格外刺眼 —— 对很多青年学者来说,别说 7 个月录用,就连走到终审环节,都已是奢望。
夏去秋来,天朗气清,在这个沉淀收获的季节,IEEE Xplore MOOC 2025秋季课程带您踏上这场探索的新征程,收获科研硕果!
夏去秋来,天朗气清,在这个沉淀收获的季节,IEEE Xplore MOOC 2025秋季课程带您踏上这场探索的新征程,收获科研硕果!
为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支持体系,科协频道联合10余家首都优秀科技期刊,共同打造“青年编委面对面”品牌学术活动,通过期刊编委、编辑部代表与青年学者的面对面深度交流,破解投稿策略、科研选题、学术伦理等关键难题,赋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成长。
北京大学前校长胡适先生,一生坚持自由,民主,科学,独立,包容的思想,不追求金钱,不追求官位,不追求名誉,不参与任何政治团体,为了普通百姓的生命,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,反对任何形式的集权体制。终身从事民族的教育事业,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和优秀分子。
夏去秋来,天朗气清,在这个沉淀收获的季节,IEEE Xplore MOOC 2025秋季课程带您踏上这场探索的新征程,收获科研硕果!
据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“化学你我”消息,9月5日下午,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5级研究生新生欢迎会暨培养说明会在肖伦报告厅召开。消息称,学院新入职教师代表钮大文介绍了其课题研究背景、内容、成果,热情邀请新生加入课题组,共同开展相关研究。
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,总有人站在潮头瞭望远方;发展的鼓点密集敲响,总需要先锋挥毫泼墨书写新章。当“创新模式”与“创造领域”这两个充满张力的概念相遇,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词汇组合,而是化作一把钥匙,既能打开未知世界的门扉,更能锻造出改变命运的机遇之剑。创造机遇,本质上
为什么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,不少硕博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在论文创作中屡屡受挫:选题要么脱离学术前沿,要么缺乏研究价值;写作时研究方法运用不当,逻辑框架松散;投稿时对核心期刊定位模糊,修改能力不足。
8月底,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公布,许多申请人陆陆续续收到函评意见。随之而来的,是各种程度的讨论与困惑。其中最为普遍的疑问莫过于: “为什么不能直接看到函评的ABC等级?” 众说纷纭之下,这一制度安排常被误解为 “不透明” 或 “行政官僚” 的体
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3日讯正值全国首个科普月,9月2日,新学年《开学第一课》开启。本期课程以“科技筑梦启新程,强国有我向未来”为主题,呈现一场融合科学精神与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讲堂。
日前,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公布首批“澳门青年学者计划(湾区项目)”资助人选名单。广州中医药大学王佶恺、陈铭泰两位博士后入选,该校入选人数居全省并列第一。这是该校深化粤港澳合作、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又一重要成果。
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李春根,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、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社长肖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。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、《科技进步与对策》主编穆荣平教授,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,华南理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张振刚教授,华中
在学术成果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研究生群体要深耕研究领域,更需通过媒体传播扩大学术影响力。然而,传统投稿渠道分散、流程繁琐、成本高昂等问题,常让青年学者陷入“有成果难发声”的困境。智慧软文发布系统凭借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,为研究生学术传播提供了低成本、稳定的解决方
由中国抗癌协会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联合主办,Cancer Biology & Medicine (CBM)、《中国肿瘤临床》两本期刊承办的“第一届Cancer Biology & Medicine青年学者论坛”于2025年8月22日在天津顺利召开。
“日新文库”是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启动的重点学术出版项目,主要出版45岁及以下的中国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的优秀成果,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主而具体门类不限。丛书秉持创新、专精、开放的理念,精选、精编、精校的态度,为学术界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精品力作;致力于开辟学术出版
在古生物学这个常被贴上“冷门”标签的领域,邢立达始终带着一股“热劲”——他既是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副教授,在科研一线破解恐龙演化的奥秘;也是深耕科普20余年的“恐龙代言人”,从中学时创办国内首个恐龙主题网站,到如今用社交媒体、短视频等方式连
在科研常常沦为数论文、发顶刊的内卷活动时,一位青年学者,却从早期求职到独立研究和培养学生的每一个环节,都自发地反内卷,守护着科研的自由和热情
在古生物学这个常被贴上“冷门”标签的领域,邢立达始终带着一股“热劲”——他既是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副教授,在科研一线破解恐龙演化的奥秘;也是深耕科普20余年的“恐龙代言人”,从中学时创办国内首个恐龙主题网站,到如今用社交媒体、短视频等方式连